书名 中国汉族通史
  分辑名 第二卷
  丛书名 黄河文库
  丛书多卷书否 Y
  ISBN 978-7-227-05202-9
  主要责任者 徐杰舜
  责任方式 主编
  丛书责任者 杨宏峰
  丛书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银川
  出版日期 2012-05
  装帧
  页码 1-435
  字数 500
  开本 16
  定价 55.00
  作品语种
  整书中图分类号 K281.1
  参考文献
一、报刊文章
[1]马戎: 《读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载《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格·叶菲莫夫: 《论中国民族的形成》,载《民族问题译丛》,第2辑,1954年。
[3]范文澜: 《自秦汉以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载《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4]曾玲: 《李亦园教授与东南亚华人研究: 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第3期。
[6]赵树冈:《东南亚华人的人类学研究: 以区域及主题为分析焦点》,载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7]徐杰舜问,李亦园答: 《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五》,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张海洋、徐杰舜: 《汉族: 说不清特征的民族》,载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8期。
[9]孟凡夏、刘振贵 《徐杰舜教授如是说: 汉族是一个越滚越大越结实的雪球》,载 《炎黄春秋》 2001年第10期。
[10]蒙本曼: 《人类学本土化的示范之作——〈雪球〉出版座谈会纪要》,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11]周大鸣:《汉民族研究的新里程——〈雪球: 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评析》,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2]钟敬文:《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13]钟敬文:《研究中国风俗史要注意民族性和历史性》,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4]孙庆忠:《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 学术传统与研究进路——黄淑娉教授访谈录》,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5]葛公尚:《试论海外华人研究在汉民族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载《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16]赵杰:《多流一原的地理承载了中华民族精神》,载《中国民族报》,2011年7月29日。
[17]郑杰祥: 《夏部族起源的探讨》,载《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5期。
[18]姚政: 《论夏族的起源》,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19] 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话》,朱桂同笔录、瞿林东整理,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20]陈连开:《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载《北方民族》1988年第1期。
[21]陈连开: 《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载《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北京: 知识出版社,1994年。
[22]陈连开: 《论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23]史继忠: 《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24]田继周: 《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汉族》,载《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25]周伟洲: 《周人、秦人、汉人和汉族》,载《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6]史继忠: 《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27]付永聚: 《华夏族形成发展新论》,载《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28]李清和: 《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29]黄兴涛: 《“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30]彭英明: 《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学考察》,载《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31]金天明、王庆仁: 《“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4期。
[32]周传斌: 《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33]牙含章、孙青:《建国以来民族理论战线的一场论战——从汉民族形成问题谈起》,《民族研究》1979年第2期。
[34]林耀华:《关于 “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的问题》,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2期。
[35]纪闻: 《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争鸣与新探索》,载《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36]周传斌: 《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37]王联: 《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载《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38]马戎: 《关于 “民族”定义》,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9]周旭芸: 《“1998年 ‘民族’ 概念暨相关理论及问题讨论会”综述》,载《世界民族》 1999年第1期。
[40]翦伯赞: 《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2期合刊。
[41]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民族团结》1980年第1期。
[42]彭英明、唐奇甜:《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载《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
[43]翦伯赞: 《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2期合刊。
[44]李雄华: 《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载《求索》2003年第1期。
[45]郝时远:《寄语新世纪: 霸权的终结与民族的和解》,载《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46][美]赫瑞: 《民族、族群和族性》,载《中国人类学会通讯》第196期。
[47]M.G史密斯:《美国的民族集团和民族性》,载《民族译丛》1983年第6期。
[48]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群认同》,载《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9]徐杰舜: 《论族群与民族》,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50]纳日碧力戈: 《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辩正》,载《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51]纳日碧力戈: 《全球场景下的 “族群”对话》,载《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52]张振标: 《我国人的容貌特征》,载《化石》1981年第4期。
[53]文传洋: 《不能否定古代民族》,《学术研究》1964年第1期。
[54] 田继周: 《周时的民族和民族政策》,载《思想战线》1985年第2期。
二、书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5]《列宁全集》第二十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年。
[6]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二十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9年。
[7]《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5年。
[8]孙中山: 《民族主义》,载《孙中山选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年。
[9]王育民: 《中国人口史》,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王克千、吴宗英:《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王韬: 《蹲园——艾录外编》,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
[12]王桐龄: 《中国民族史》序,北京: 北平文化学社,1934年。
[13]李亦园:《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化趋势》,载《李亦园自选集》,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李亦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成立并举办 “海外华人研究研讨会”祝贺词》,郝时远: 《海外华人研究论庥》,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16]蔡元培: 《蔡元培选集》,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
[17]王韬: 《韬园文录外编》,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
[18]牙含章: 《民族形成问题研究》,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
[19]周星: 《民族政治学》,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0]周大鸣: 《现代都市人类学》,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梁中堂: 《人口学》,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23]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4]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5]张实:《体质人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构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7]袁少芬、徐杰舜主编:《汉民族研究》第一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28]李龙海:《汉民族形成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29]魏昌:《楚国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30]徐杰舜、彭英明:《民族新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1]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2]彭英明、徐杰舜:《从原始群到民族——人们共同体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修订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
[35]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
[36]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上海:上海亚细亚书局,1935年。
[37]李亚农:《西周与东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38]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39]周建新等著《江西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袁少芬:《汉族孤岛文化现象探析》,载何光岳主编:《汉民族的历史与发展》,长沙:岳麓书院,1998年。
[41]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2]岑仲勉:《汉族一部分西来之初步考证》,《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
[43][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午晴、唐军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44][美]明恩溥:《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
[45][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第1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
[46]《梁任公近著》下册,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4年。
[47]《中国民族史》上册,上海: 上海书店,1984年。
[48]《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49]《春秋战国史话》,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1年。
[50]郭真: 《现代民族问题》,上海: 现代书局,1929年。
  辞典简介 本册工具书是黄河文库之一,共收录86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