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 |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   副书名 | 
                  2017 |  |   并列正书名 | 
                  REPORT ON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  |   丛书名 |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  |   丛书多卷书否 | 
                  Y |  |   ISBN | 
                  978-7-300-26283-3 |  |   主要责任者 | 
                  林岗,王一鸣,马晓河,高德步 |  |   责任方式 | 
                  主编 |  |   出版者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出版地 | 
                  北京 |  |   出版日期 | 
                  2018-10 |  |   页码 | 
                  1-201 |  |   字数 | 
                  280 |  |   开本 | 
                  16 |  |   定价 | 
                  58.00 |  |   作品语种 | 
                  中 |  |   整书中图分类号 | 
                  F12 |  |   参考文献 | 
                  [1]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经济
研究,2009 (10): 87-98.
 [2] 陈傲. 中国工业行业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2008 (3): 59-63.
 [3]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研究,
2009 (4).
 [4] 陈希敏,王小腾. 政府补贴、融资约束与企业技术创新.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6): 11-18.
 [5] 陈彦斌,姚一旻,陈小亮. 中国经济增长困境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 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2013 (4): 27-35.
 [6] 陈彦斌,刘哲希. 经济增长动力演进与 “十三五”增速估算. 改革,2016
(10): 106-117.
 [7] 陈甬军.从“一带一路”的经济本质认识其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2017
(2).
 [8] 陈甬军.雄安新区: 实现中国经济南北平衡的突破口.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
报,2017 (4).
 [9] 陈泽聪,徐钟秀. 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厦门大学学报,
2006 (6): 122-128.
 [10]池仁勇. 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6): 105-108.
 [11]邓卉.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最新进展及其启示.科技导报,2017 (5).
 [12]邓可斌,丁重. 中国为什么缺乏创造性破坏?——基于上市公司特质信息的
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0 (6): 66-79.
 [13]董有逸.江门: “九证合一”改革实现登记业务全覆盖.南方日报,2017 -
04-27.
 [14]杜博奇.名创优品没有秘密.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7.
 [15]樊继达.韩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着力点.南方时报,2016-04-05 (A02).
 [16]范建亭.开放背景下如何理解并测度对外技术依存度. 中国科技论坛,2015
(1): 45-50.
 [17]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腾讯的成年焦虑.管理视野,
2017 (9).
 [18]傅元海,叶祥松,王展祥. 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 经济研
究,2016 (8): 86-90.
 [19]郭朝先,王宏霞.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 “中国制造2025”规划. 经济研究参
考,2015 (31): 3-13.
 [20] 郭光磊等.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3.
 [21]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 北京: 人民出版
社,2017.
 [22]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京: 人民出版
社,2016.
 [23]郭锦辉. “双创”在四个方面壮大新动能.中国经济时报,2017-09-08.
 [24]郭庆旺,贾俊雪.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经济研究,2005 (6).
 [25]韩美妮,王福胜.信息披露质量、融资约束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会计之
友,2016 (17): 51-56.
 [26]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 全球最佳500名公司的成功之道.北京: 经济日
报出版社,2005.
 [27]何建武.全要素生产率: 持续改善配置结构.//刘世锦.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
展望 (2014—2023): 在改革中形成增长新常态.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4.
 [28]贺康,张明善.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门槛效应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5 (5): 650-656.
 [29]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等.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经济学
季刊,2008 (3).
 [30]胡宝贵,庞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协同主体相关关系——基于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16 (2): 74-79.
 [31]黄奇,苗建军,李敬银,等.政府科技资助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
新效率.科技管理研究,2015 (20): 38-44.
 [32]黄泰岩,金铁鹰.大企业主导下的中小企业成长——一个国外的文献综述.
经济经纬,2008 (4).
 [33]黄贤凤,武博,王建华. 中国八大经济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
素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2013 (8): 90-97.
 [34]贾康,苏京梅等. 新供给经济学: 理论创新与建言. 北京: 中信出版
社,2015.
 [35]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 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
陷. 中国工业经济,2010 (9): 26-36.
 [36]经济学人: 新一代创业者带来 “中国速度”. (2017-09-24) [2017-09-
24].http: //tech.qq. com/a/20170924/011909.htm.
 [37] 兰传海.环京津贫困带扶贫开发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5 (2).
 [38]李海楠. “双创”环境再优化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2017-
07-18.
 [39]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
次会议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40]李良琦.能源部宣布投资7 000万美元新建清洁能源制造创新机构. (2015 -
09-16) [2015-09-17].http: //www.dsti. net/Information/News/96187.
 [41]李爽.研发强度、政府支持度与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软科学,2016
(3): 11-14.
 [42]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
业创新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 (4): 60-73.
 [43]李小平,朱钟棣. 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
据的研究.管理世界,2005 (4).
 [44]李小双,孙慧,李苑.基于DEA的新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企业经济,2010 (10): 20-23.
 [45]李阳. 基于网络DEA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15 (23): 85-89.
 [46]李宇,张瑶.制造业产业创新的企业规模门槛效应研究——基于门槛面板数
据模型.宏观经济研究,2014 (11): 96-106.
 [47]刘峰,宁健. 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经济,2016
(4): 142-147.
 [48]刘金周,刘斌,方海峰. 新能源汽车是怎样 “骗补”的. 中国经济报告,
2016 (11): 70-72.
 [49]刘升.精英俘获与扶贫资源资本化研究——基于河北南村的个案研究.南京
农业大学学报,2015 (5).
 [50]刘思明,侯鹏,赵彦云.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工业创新能力——来自省级大
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 (3): 40-57.
 [51]刘亚威.美国成立第7家制造创新机构——柔性混合电子学制造创新机构.
(2015-08-28) [2015-08-29].http: //www. dsti. net/Information/News/95889.
 [52]罗军. 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 (1): 96-103.
 [53] 吕薇,马名杰,戴建军,等.提升创新动力和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课题组.迈向高质量发展: 战略和对策.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54] 马晓河等. 大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7.
 [55]美国政府宣布成立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创新机构. (2016-04-01) [2016-
04-06].http: //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99161.
 [56]倪飞. 中药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3): 184-187.
 [57]牛泽东,张倩肖,王文.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
学报,2012 (41): 68-74.
 [58]裴长洪.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国供给学派的区别.北京: 第五届CF40-
PIIE中美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
 [59]祁红,唐淑荣. 首都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研究.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
社,2010.
 [60]钱颖一,等.创新驱动中国.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61]乔威威,罗鄂湘,钱省三.基于DEA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以上海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创新论坛,2014,35 (6): 562-567.
 [62]秦蒙.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路径探索.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2016.
 [63]邱建华,贺灵.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湘潭大学
学报,2013 (1): 66-71.
 [64]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65]石璋铭,谢存旭.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宏观经
济研究,2015 (8): 117-126.
 [66]孙咏梅,傅成昱.中国农民工多维物质贫困测度及精准扶贫策略研究.学习
与探索,2016 (7).
 [67]孙咏梅,田超伟.首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多维贫困——以建筑业为例.
政治经济学报,2016 (6).
 [68] 陶凯元.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求是,2016 (1): 48-50.
 [69] 田杰棠. 中国创新: 趋势与变革. 中国经济报告,2015 (8).
 [70]涂正革,肖耿. 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 世界经济,2009
(12).
 [71]涂正革,肖耿. 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经济研究,2005 (3).
 [72]王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APEC的实证研
究. 经济研究,2008 (5).
 [73]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
研究,2010 (5).
 [74]王昌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部报告,待出版.
 [75]王剑峰.六大板块制度创新形成 “前海模式”.深圳特区报,2017-02-17
(A06).
 [76]汪伟,潘孝挺.金融要素扭曲与企业创新活动.统计研究,2015 (5): 26-31.
 [77]王一鸣,陈昌盛.重构新平衡: 宏观经济形势展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
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
 [78]魏峰,江永红.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
科技论坛,2012 (8): 100-106.
 [79]吴超鹏,唐菂.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
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研究,2016 (11): 125-139.
 [80]吴海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负面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2004 (10): 31-35.
 [81]吴敬琏,厉以宁,等.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6.
 [82]乌兰伊茹. 中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中央财经大学
学报,2013 (10): 86-90.
 [83]吴延兵. 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经济研究,2012 (3): 15-27.
 [84]吴永林,赵佳菲.基于DEA的北京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科技和
产业,2011 (1): 65-68.
 [8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86] 肖仁桥,王宗军,钱丽.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不同性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2014 (1): 76-82.
 [87]许敏,谢玲玲.基于DEA的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2012 (3): 74-76.
 [88]杨春学,杨新铭. “十三五”时期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思路.北京: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16.
 [89]杨其静.企业成长: 政治关联还是能力建设.经济研究,2011 (10): 54-66.
 [90]俞立平. 中国制造业创新绩效研究.经济学家,2007 (4): 114-120.
 [91]俞文华.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财政机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2015
(4).
 [92]臧秀清.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河北学刊,2015 (1).
 [93]臧秀清,李旭辉. 京津冀财政协同下的生态补偿与扶贫攻坚. 经济论坛,
2017 (3).
 [94] 曾镜霏,覃巍. 企业创新成长影响因素的文献评述. 经济体制改革,2013
(6): 83-87.
 [95]张杰,杨连星,新夫.房地产阻碍了中国创新么?——基于金融体系贷款期
限结构的解释.管理世界,2016 (5): 64-80.
 [96]张强,陈喜文.北京对口帮扶河北贫困地区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经济与管
理,2017 (3).
 [97]张玉臣,李晓桐. 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及其影
响因素——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2015 (34): 18-27.
 [98]张曦,赵国浩.我国大中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
济,2012 (12): 26-32.
 [99]张颖. 近两年中国、美国、日本发明授权专利的比较分析. 经营管理者,
2016 (19): 195-196.
 [100] 张英洪等. 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5.
 [101]张治河,谢忠泉,周国华,等.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技术经
济,2008 (1): 35-44.
 [102]郑庆华,骆静.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企业管理,2016 (2): 26-32.
 [10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北京: 学
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 来自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的
报告——2016·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2016 (6): 67-78.
 [105]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新常态下的企业创新: 现状、问题与对策——2015·
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2015 (6): 22-33.
 [106]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 (2014).北京: 中国发展
出版社,2015.
 [107]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规划及年度报告发布.
(2016-03-05) [2016-03-05].http: //www. xin huanet. com/info/2016-03/05/c_
135155261. htm.
 [108]周方召,符建华,仲深.外部融资、企业规模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科研
管理,2014 (3): 116-122.
 [109]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 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经济学
(季刊),2005 (3): 623-638.
 [110]周武英.欧盟: 借全球外脑绘创新蓝图.经济参考报,2014-03-04.
 [111]朱菲娜.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 中国经济时报,2017-
07-18.
 [112]朱恒鹏. 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 世界经济,2006
(12): 41-52.
 [113]朱永明,贾明娥. 市场化进程、融资约束与企业技术创新. 商业研究,
2017 (1): 49-56.
 [114] Akihiro Hashimoto,Shoko Haneda. Measuring the Change in Efficiency of
the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earch Policy,2008 (37): 1829-1836.
 [115] Arrow,K. J.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
tion. In: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116] Achilladelis,B.,Antonakis,N.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
tion: the Case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earch Policy,2001 (30): 535-588.
 [117] Billings,B. A.,Yaprak,A. Inventive Efficiency: How the U. S. Com-
pares with Japan. R&D. Management,1995,25 (4): 365-376.
 [118] Bosworth,B.,Collins,S. M. Accounting for Growth: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8,22 (1): 45-66.
 [119] Kao,C.,Hwang,S. N. Multi-Period Efficiency and Malmquist Productiv-
ity Index in Two-Stage Production System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4 (232): 512-521.
 [120] Fisher-vanden,K.,Jefferson,G. H.,Ma,J.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 Energy Economics,2006,28 (5): 690-705.
 [121] Fukuyama,H.,William,L.,Weber,Y. 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Socia-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9 (10),274-287.
 [122] Jefferson,G. H.,Rawski,T. G.,Zhang,Y.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cross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
ness Studies,2008,6 (2): 121-140.
 [123] Jeon,B. M.,Sickles,R. C.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Growth
Accounting.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4,19 (5): 567-591.
 [124] Kaneko,S.,Managi,S. Environment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Economics
Bulletin,2004,17 (2):1-10.
 [125] Klenow,P. J.,Rodríguez-Clare,A. Economic Growth: A Review Es-
sa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7,40 (3): 597-617.
 [126] Kumar,S.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A Global Anal-
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6 (4).
 [127] Kumbhakar,S. C. Esti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
When Production is not Efficient: A Panel Data Approach. Econometric Review,2000
(19): 425-460.
 [128] Liu,X. H.,Buck,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Channels for Interna-
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Research
Policy. 2007,36 (3).
 [129]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The China Effect on Global Innovation. Research
Bulletin,2015.
 [130] Nanere,M.,Fraser,I.,Quazi,A.,D'Souza,C. Environmentally Ad-
juste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5 (2): 350-362.
 [131] Uania,V.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Spillover Hypothesis: Some
New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es,2006 (1): 31-40.
 [132] You,T.,Chen,X.,Holder,M. Efficienc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Pharma-
ceutical Industries: Ownership and Scale Economy. Applied Economics,2010 (17):
2217-2241.
 [133] Tone,K. 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 A Slacks based Meas-
ure (SBM) Approach. GR IPS Reserarch Report Series,2003.
 [134] Watanabe,M.,Tanaka,K. Efficiency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y: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Energy Policy,2007 (35): 6323-6331.
 [135] Mitchell,W.,Roehl,T.,Slattery,R.J. Influences on R&D Growth
among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Firm 1975—1990.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5,6 (1): 17-31.
 [136] WTO. 2011,“Trade Pattern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 From
Trade in Goods to Trade in Tasks”. http: //www. wto. org/english/res_e/booksp_e/
stat_tradepat_globvalchains_e. pdf.
 [137] Yusuf,S.,Nabeshima,K. and Perkins,D. Under New Ownership: Pri-
vatizing China’s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World
Bank,2005. |  |   辞典简介 | 
                  本册工具书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共收录126条词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