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
  分辑名 下册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丛书多卷书否 Y
  ISBN 978-7-101-12448-4
  主要责任者 李无未
  责任方式
  出版者 中华书局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日期 2017-03
  页码 445-954
  字数 1100
  开本 16
  定价 238.00
  作品语种
  整书中图分类号 H11
  参考文献 [美]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新的综合》,李昆峰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美]白保罗:《汉藏语概要》,罗美珍、乐赛月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
白右尹:《宋元等韵门法研究》,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日]坂井健一《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日本汲古书院1975年
鲍厚星等:《长沙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本馆编:《台湾大事年表》,台湾文献馆2015年
本社编:《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上下册),学生书局1999年
本社编:《史语所集刊论文类编·语言文字编·方言卷》(全3册),中华书局2009年
本社编:《史语所集刊论文类编·语言文字编·音韵卷》(全6册),中华书局2009年
本所编:《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1:汉语方言》,台湾史语所1992年
本所编:《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2:历史语言学》,台湾史语所1994年
[韩]边滢雨:《〈华东正音通释韵考〉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88年
编辑组编:《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
蔡梦麒:《广韵校释》(上、下),岳麓书社2007年
[韩]蔡瑛纯:《从朝鲜对译资料考近代汉语音韵之变迁》,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6年;后改名为《李朝朝汉对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蔡郁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之古音研究》,中兴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蔡宗忻:《声韵学名词汇释》,东海大学硕士论文,1979年
蔡宗卫:《殷墟甲骨文字音系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曹逢甫、蔡美慧编:《台湾闽南语论文集》,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曹逢甫、西慎光正编:《台湾学者汉语研究文集:音韵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陈柏琳:《中文语音信息检索——以音节为基础之索引特征、统计式检索模型及进一步技术》,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年
陈保亚:《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从汉台(侗台)语源关系说起》,《中国语言学论丛》1997年第1辑,119—153页
陈昌仪:《赣方言概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陈光政:《梁僧宝之等韵学》,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69年
陈光政:《〈广韵〉四声相承韵类系联之探讨》,学海出版社1983年
陈光政:《述评〈镜花缘〉中的声韵学》,《声韵论丛》1991年第3辑,125—148页
陈贵麟:《〈古今中外音韵通例〉所反映的官话音系》,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8年
陈贵麟:《〈切韵〉系韵书传本及其重纽之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陈贵麟:《中古韵书研究的两个方向:版本系统和音韵系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147—150页
陈贵麟:《〈广韵〉和〈七音略〉之重纽字研究》,《声韵论丛》2009年第16辑,47—72页
陈弘昌:《藤堂明保之等韵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73年;文津出版社1973年
陈鸿儒:《朱熹〈诗〉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陈嘉成:《清代汉蕃互动之研究:以巴布萨族(Babuza)为例》,东海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陈杰蓉:《龙宇纯之中古音研究》,彰化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越]陈荆和:《〈安南译语〉考释》,《文史哲学报》1953年第5期,149—240页;1954年第6期,161—227页
陈君慧:《〈订正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音系研究》,台湾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陈梅香:《〈皇极经世解起数诀〉之音学研究》,台湾中山大学硕士论文,1992年
陈梅香:《〈皇极经世解起数诀〉“清浊”现象》,第四届国际暨第十三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台湾师范大学1995年
陈梅香:《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陈梅香:《〈新增直音说文韵府群玉〉直音互注的语音现象》,《语文教学暨第三十四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教育大学2016年,331—364页
陈淑芬:《汉语中梵文外来语之研究》,台湾《清华学报》(新)2000年第30卷第3期,83—106页
陈淑芬:《依据梵文佛教术语的音译论中古汉语元音的长短问题》,《语言暨语言学》2003年第4卷第1期,29—45页
陈淑芬:《论玄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音译本》,德国《华裔学志》2004年第52卷,113—159页
[韩]陈泰夏:《〈鸡林类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74年
陈文玫:《吴棫〈韵补〉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陈筱琪:《闽南西片方言音韵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陈新雄:《古音学发微》,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陈新雄:《六十年来之声韵学》,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陈新雄:《等韵述要》,艺文印书馆1975/1995年
陈新雄:《简介佛瑞斯特中国古代语言之研究方法》,《潘重规教授七秩诞辰论文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77年,79—86页;《锲不舍斋论学集》,学生书局1984年,449—456页
陈新雄:《声类新编》,学生书局1982年
陈新雄:《蕲春黄先生古音驳难解》,《锲不舍斋论学集》,学生书局1984年,699—720页
陈新雄:《锲不舍斋论学集》,学生书局1984年
陈新雄:《蕲春黄季刚先生古音学说是否循环论证证辨》,《孔孟学报》1989年第58期,319—364页
陈新雄:《曾运乾之古音学》,《第二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1991年,895—914页;《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399—406页
陈新雄:《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的几点质疑》,《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410—417页
陈新雄:《黄季刚先生及其古音学》,台湾《学术季刊》1993年第14期,399—433页
陈新雄:《〈广韵〉二百零六韵拟音之我见》,《语言研究》1994年第2期,94—111页
陈新雄:《文字声韵论丛》,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
陈新雄:《怎样才算是古音学上的审音派》,《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345—352页
陈新雄:《古音研究》,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陈新雄:《新编〈中原音韵〉概要》,学海出版社2001年
陈新雄:《〈广韵〉研究》,学生书局2004年
陈新雄:《上古声调析论》,《声韵论丛》2004年第13辑,79—90页
陈新雄:《声韵学》(上、下),文史哲出版社2005/2007年
陈新雄:《声韵学的功效》,《声韵论丛》2007年第15辑,1—32页
陈新雄、林炯阳:《评介〈瀛涯敦煌韵辑新编〉》,《锲不舍斋论学集》,学生书局1984年,721—735页;《林炯阳教授论学集》,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197—210页
陈信璋:《南通方言音韵研究》,台湾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陈雅萍:《〈字汇〉反切音系研究》,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陈雅婷:《周法高之上古音研究》,彰化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陈瑶玲:《江有诰音学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陈耀中:《清代文献反映平埔族群语言研究》,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陈彦君:《闽南语鼻尾韵与鼻化韵并存格局的时空脉络》,《语文教学暨第三十四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教育大学2016年,312—329页
陈寅恪:《东晋南朝之吴语》,《史语所集刊》1936年第7本第1分,1—4页
陈盈如:《论嘉庆本〈李氏音鉴〉及相关之版本问题》,第十一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台湾中正大学1993年;《声韵论丛》1996年第5辑,215—245页
陈永宝:《闽南话和客家话之会通研究》,瑞成书房2004/2009年
陈语唐:《明代语料中的腭化现象——从〈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元韵谱〉谈起》,第三十二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大学2014年
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陈泽平:《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传教士福州土白文献之语言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陈泽平:《福州方言的结构与演变》,人民出版社2015年
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1991年
成 玲:《姚文田之生平及其古音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乐学书局2000年
[韩]成元庆:《十五世纪韩国字音与中国声韵之关系》,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69年;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
程发轫:《国学概论》,台湾编译馆1968—1972年
丛培凯:《杨慎古音学文献探赜》,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崔荣昌:《四川方言研究史上的丰碑——读〈四川方言调查报告〉》,《四川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71—79页
崔荣昌:《四川境内的客方言》(上、下),巴蜀书社2011年
崔羲秀:《朝鲜汉字音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6年
崔羲秀:《朝汉语音对比》,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年
[韩]崔秀贞:《庞大堃古音学之研究》,台湾辅仁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日]大浜郁子:《统治台湾初期植民地教育政策的形成——以伊泽修二“公学”构想为中心》,日本《日本植民地研究》2003年第15期,31—32页
[日]大岛正健:《汉音吴音和支那音的比较》系列论文,日本《国学院杂志》1898年第5卷第2号—1899年第6卷第2号
[日]大岛正健:《韵镜音韵考》,日本启成社1912年
[日]大岛正健:《支那古韵史》,日本富山房1929年
[日]大岛正二:《唐代字音研究》,日本汲古书院1980年
[日]大矢透:《〈韵镜〉考》,日本勉诚社1924/1977年
[日]大岩本幸次:《金代字书研究》,东北大学出版会2007年
[日]大友信一、木村晟:《日本馆译话本文和索引》,日本各文社1986年
戴俊芬:《洪亮吉〈汉魏音〉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戴庆厦:《从藏缅语看壮侗语与汉语的关系》,《汉语与少数民族语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增刊,45—57页
[美]邓临尔:《中国语音史之展望》,《东海学报》1961年第3卷第1期,129—138页
邓名敦:《夏炘〈诗古音二十二部集说〉研究》,台湾东吴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丁邦新:《如皋方言的音韵》,台湾《史语所集刊》1966年第36本下,573—633页
丁邦新:《国语中双音节并列语两成分间的声调关系》,台湾《史语所集刊》1969年第39本下,155—173页
丁邦新:《魏晋诗韵研究》,《史语所专刊》第65本,台湾史语所1975年
丁邦新:《〈论语〉、〈孟子〉及〈诗经〉中并列语成分之间的声调关系》,台湾《史语所集刊》1976年第47本第1分,17—52页
丁邦新:《平仄新考》,台湾《史语所集刊》1976年第47本第1分,1—15页
丁邦新:《古卑南语的拟测》,台湾《史语所集刊》1978年第49本第3分,321—392页
丁邦新:《论上古音中带[l-]的复声母》,《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601—617页
丁邦新:《〈问奇集〉所记之明代语音》,《中研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二册),台湾史语所1978年,577—592页
丁邦新:《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台湾《史语所集刊》1979年第50本第4分,717—739页
丁邦新:《台湾语言源流》,学生书局1979年
丁邦新:《从汉语方言现象检讨几个辨音征性问题》,台湾《史语所集刊》1980年第51本第4分,607—614页
丁邦新:《台湾的语言文字:中国的台湾》,台湾文物供应社1980年
丁邦新:《与〈中原音韵〉相关的几种方言现象》,台湾《史语所集刊》1981年第52本第4分,619—650页
丁邦新:“Some Aspects of T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Dialects”,台湾《史语所集刊》1982年第53本第4分,629—644页
丁邦新:《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台湾《清华学报》(新)1982年第14卷第1、2期合刊,257—273页
丁邦新:“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台湾《史语所集刊》1983年第54本第4分,268—274页
丁邦新:《从闽语论上古音中的[*〖KG-*5〗g]》,《汉学研究》1983年第1卷第1期,1—8页
丁邦新:《吴语声调之研究》,台湾《史语所集刊》1984年第55本第4分,619—650页
丁邦新:《17世纪以来北方官话之演变》,《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近代史所1986年,5—14页
丁邦新:《儋州村话》,《史语所专刊》第84本,台湾史语所1986年
丁邦新:《论官话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台湾《史语所集刊》1987年第58本第4分,809—841页
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8年
丁邦新:《吴语中的闽语成分》,台湾《史语所集刊》1988年第59本第1分,13—22页
丁邦新:《声韵学知识用于推断文学作品时代及真伪之限度》,台湾《中国文哲研究所集刊》1991年第1卷,241—253页
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1:汉语方言》,台湾史语所1992年,23—40页
丁邦新:《汉语上古音的元音问题》,《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2:历史语言学》,台湾史语所1994年,21—39页
丁邦新:《上古阴声字具辅音韵尾说补证》,《声韵论丛》1994年第1辑,61—72页
丁邦新:《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414—419页
丁邦新:《重纽的介音差异》,《声韵论丛》1997年第6辑,37—62页
丁邦新:《汉语方言接触的几个类型——并论国语声调及闽语全浊塞音声母演变的两个问题》,《语言学论丛》1998年第20辑,149—165页
丁邦新:《“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语言变化与汉语方言——李方桂先生纪念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筹备处2000年,403—417页;《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608—622页
丁邦新:《汉藏系语言研究方法的检讨》,《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483—489页
丁邦新:《论有关声韵学的几项研究》,《声韵论丛》2000年第9辑,1—16页
丁邦新:《从特字看吴闽关系》,《闽语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85—92页
丁邦新:《〈苏州同音常用字汇〉之文白异读》,《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423—430页
丁邦新:《汉语音韵史有待解决的问题》,《古今通塞:汉语的历史与发展》,台湾语言学所筹备处2003年,1—21页
丁邦新:《评“梅祖麟事件:证据和反思”》,《南开语言学刊》2003年第1期,131—134页
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丁邦新:《汉语方言层次的特点》,《永远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2005年,141—148页
丁邦新:《论汉语与台语的关系——李方桂汉台语同源论的检讨》,《汉语史研究——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诞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2005年,9—25页
丁邦新:《北京话文白异读和方言移借》,《门内日与月:郑锦全先生七秩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2006年,1—8页
丁邦新:《从历史层次论吴闽关系》,《方言》2006年第1期,1—5页
丁邦新:《〈李方桂全集〉总序》,《语言学论丛》2006年第32辑,356—371页;《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623—635页
丁邦新:《论〈切韵〉四等韵介音有无的问题》,《中国语言学集刊》2007年第1卷第1期,1—12页
丁邦新:《从闽语白话音论上古“四声别义”的现象》,《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60—65页
丁邦新:《从音韵论〈柏梁台〉诗的著作年代》,《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557—563页
丁邦新:《上古音声母[*〖KG-*5〗g]和[*〖KG-*5〗ɣ]在闽语中的演变》,《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31—42页
丁邦新:《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
丁邦新:《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中国语文》2012年第5期,387—402页
丁邦新:《音韵学讲义》,张渭毅、刘景耀、刘芳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丁邦新:《音韵学答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丁邦新编:《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食货出版社1974年
丁邦新编:《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丁邦新、梅祖麟编:《李方桂全集1:汉藏语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丁邦新、孙宏开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一、二、三),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2004年
丁邦新、余霭芹编:《语言变化与汉语方言——李方桂先生纪念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筹备处2000年
丁邦新、张双庆编:《闽语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丁 锋:《如斯斋汉语史丛稿》,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丁 锋:《“助纽字”的形成和两个“助纽字”系统》,《如斯斋汉语史续稿》,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343—361页
[韩]丁玟声:《王文璧〈中州音韵〉研究》,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8年
丁治民:《〈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
董同龢:《〈广韵〉重纽试释》,《史语所集刊》1948年第13本,1—20页
董同龢:《等韵门法通释》,《史语所集刊》1948年第14本,257—306页
董同龢:《〈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史语所集刊》1948年第17本,195—212页
董同龢:《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史语所集刊》1948年第19本,81—201页;《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食货出版社1974年,275—298页
董同龢:《国语与北平话》,《大陆杂志》1950年第1卷第10期,12—13页
董同龢:《中国语音史》,台湾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后改名为《汉语音韵学》,广文书局、学生书局1968年;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董同龢:《厦门方言的音韵》,台湾《史语所集刊》1957年第29本上,231—253页
董同龢:《四个闽南方言》,台湾《史语所集刊》1959年第30本下,729—1042页
董同龢:“Recent studies o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in China(1950—1960)”,Phonetics,1961,6:216—228
董同龢:《邹语研究》,《史语所专刊》第48本,台湾史语所1964年
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史语所单刊》甲种之二十一,中研院史语所1944年;第2版,台湾史语所1967年;第3版,国风出版社1975年;《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食货出版社1974年,1—12页
董同龢:《近三十年的中国语言学》,台湾《学术季刊》1953年第1卷第4号,17—26页;《董同龢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食货出版社1974年,371—382页
董同龢、赵荣琅、蓝亚秀:《记台湾的一种闽南话》,《史语所单刊》甲种之二十四,台湾史语所1967年
董忠司:《曹宪〈博雅音〉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73年
董忠司:《颜师古所作音切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78年
董忠司:《沈宠绥的语音分析说》,《声韵论丛》1994年第2辑,73—110页
董忠司:《江永声韵学评述》,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董忠司:《日本领台之初的台湾闽南语记音符号与日台语音比较——以语言接触下的〈台湾土语全书〉所用音标为例》,《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225—250页
董忠司:《从若干悉昙资料再论唐代前期中古汉语三等韵“介音”的性质》,第十四届国际暨第三十三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台湾东吴大学2015年
董忠司主编:《台湾语言及其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全民书局1998年
董忠司主编,张屏生、李丽修、庄淑慧协编:《〈广韵〉声类手册》,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都惠淑:《王念孙之生平及其古音学》,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2年
都惠淑:《刘逢禄古音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杜季芳:《〈群经音辨〉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
杜佳伦:《闽语历史层次分析与相关音变探讨》,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中西书局2014年
杜佳伦:《闽方言二、四等同读的历史层次》,台湾《清华学报》(新)2011年第41卷第4期,759—793页
杜其容:《释内外转名义》,台湾《史语所集刊》1969年第40本上,281—294页
杜其容:《杜其容声韵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
杜知学:《谈反切》,《大陆杂志》1955年第10卷第9期,10—12页
方师铎:《中国上古音里的复声母问题》,《东海学报》1962年第4卷第1期,35—46页
方师铎:《五十年来中国国语运动史》,国语日报社1965年
方师铎:《增补国音字汇》,台湾开明书店1968年
方师铎:《方师铎文史丛稿》(专论上下篇),大立出版社1984年
冯 蒸:《〈圆音正考〉及其相关诸问题》,《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83—102页
冯 蒸:《龙宇纯教授〈中上古汉语音韵论文集〉评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94—97页
冯 蒸:《构拟上古复声母的原则与方法》,《纪念瑞安林尹教授百岁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349—372页
[日]服部四郎、藤堂明保:《〈中原音韵〉研究“校本编”》,日本江南书院1958年
傅斯年:《史语所工作之旨趣》,《史语所集刊》1928年第1本第1分,3页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6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
[日]冈井慎吾:《〈玉篇〉研究》,日本《东洋文库论丛》第19,单行本,1933年
[瑞典]高本汉:《诗经注释》,董同龢译,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0年;中西书局2012年
[瑞典]高本汉:《中国语之性质及其历史》,杜其容译,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台湾编译馆1964年
[瑞典]高本汉:《中国声韵学大纲》,张洪年译,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台湾书局1972年
高 明:《反切起源论》,《文教论丛》,正中书局1971年,153—169页;《高明小学论丛》,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1年,214—229页
高 明:《高明小学论丛》,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1/1980年
高 明:《中国历代韵书的韵部分合》,《华冈文科学报》1980年第12期,95—157页
[日]高畑彦次郎:《支那语言语学研究——音声史的研究》,日本《艺文》1928年第19卷第8期—1930年第21卷第12期
葛信益:《〈广韵〉丛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
耿振生:《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耿志坚:《唐代近体诗用韵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82年
耿志坚:《中唐诗人用韵考》,《声韵论丛》1991年第3辑,65—83页
耿志坚:《晚唐及唐末五代近体诗用韵考》,《彰化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82—124页
耿志坚:《晚唐及唐末五代古体诗用韵考》,中国音韵学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1992年
耿志坚:《声韵学教学活动设计》,《声韵论丛》2007年第15辑,47—54页
耿志坚:《汉语音韵》,新学林2009年
龚煌城:《古藏语[y]及其相关问题》,台湾《史语所集刊》1977年第48本第2分,205—228页
龚煌城:《西夏语的浊塞音与浊塞擦音》,台湾《史语所集刊》1981年第52本第1分,17—36页
龚煌城:《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台湾《史语所集刊》1981年第52本第4分,681—780页
龚煌城:《西夏语的音韵转换与构词法》,台湾《史语所集刊》1993年第64本第4分,935—968页
龚煌城:《从汉藏语的比较看上古汉语若干声母的拟测》,《声韵论丛》1994年第1辑,73—96页
龚煌城:《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筹备处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龚煌城:《上古汉语与原始汉藏语的声母与韵母系统》,上古汉语讲习会,台湾语言学所筹备处2002年
龚煌城:《西夏语文研究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筹备处2002年;后改名为《龚煌城西夏语文研究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2011年
龚煌城:《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研究》,《汉语史研究——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诞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2005年,57—93页
龚煌城:《汉语与苗瑶语同源关系的检讨》,《中国语言学集刊》2007年第1卷第1期,245—260页
龚煌城:《西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与汉藏语的比较研究》,《语言学论丛》2007年第35辑,280—295页
龚煌城:《汉藏缅三种语言元音的对比》,《汉藏比较暨历史方言论集》,中西书局2014年,4页
龚秀容:《汇音妙悟》音系及其层次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龚于芬:《陈澧〈切韵考〉及其音学思想研究》,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龚于芬:《探赜〈中原音韵〉有无入声——附论此类主题在部分研究方法上的不足》,第三十二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大学2014年
古国顺、罗肇锦、钟荣富、吕嵩雁等:《台湾客语概论》,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古苓光:《周德清及其曲学》,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古琴芳:《以〈广韵〉谐声证江氏元部独立说》,学海出版社2011年
[日]古屋昭弘:《〈正字通〉和十七世纪的赣方音》,《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339—351页
[日]古屋昭弘:《〈正字通〉版本及作者考》,《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306—311页
[日]古屋昭弘:《〈字汇〉和明代吴方言》,《语言学论丛》1998年第20辑,139—148页
[日]古屋昭弘:《张自烈〈正字通〉字音研究》,日本好文出版2009年
顾力仁:《永乐大典及其辑佚书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顾 黔:《通泰方言韵母研究——共时分布及历时溯源》,《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192—201页
顾 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顾 实:《重刻四声等子序》,《国学》1923年第1卷第1期,113—114页
郭娟玉:《沈谦词学与其〈沈氏词韵〉研究》,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郭乃祯:《戴震〈声类表〉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年;西北出版社1998年
郭乃祯:《有声世界——声韵学授课讲义》,西北出版社2004年
郭乃祯:《李方桂上古音的研究述评》,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郭忠贤:《〈圆音正考〉研究》,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何纯惠:《闽西中片客家话与混合方言音韵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何大安:《邹语音韵》,台湾《史语所集刊》1976年第47本第2分,245—274页
何大安:《排湾语丹路方言的音韵系统》,台湾《史语所集刊》1977年第48本第4分,595—618页
何大安:《五种排湾方言的初步比较》,台湾《史语所集刊》1978年第49本第4分,565—681页
何大安:《澄迈方言的文白异读》,台湾《史语所集刊》1981年第52本第1分,101—152页
何大安:《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1981年
何大安:《近五年来台湾地区汉语音韵研究论著选介(1977—1982)》,《汉学研究通讯》1983年第2卷第1期,5—13页
何大安:《论鲁凯语的亲属关系》,台湾《史语所集刊》1983年第54本第1分,121—168页
何大安:《变读现象的两种贯时意义——兼论晋江方言的古调值》,台湾《史语所集刊》1984年第55本第1分,115—132页;《汉语方言与音韵论文集》,编著者自印2009年,1—18页
何大安:《云南汉语方言中腭化音有关诸声母的演变》,台湾《史语所集刊》1985年第56本第2分,261—283页
何大安:《论永兴方言的送气浊声母》,台湾《史语所集刊》1986年第57本第4分,585—600页
何大安:《论赣方言》,《汉学研究》1987年第5卷第1期,1—28页
何大安:《声韵学的观念和方法》,大安出版社1987年
何大安:《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史语所专刊》第90本,台湾史语所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何大安:《“浊上归去”与现代方言》,台湾《史语所集刊》1988年第59本第1分,115—140页
何大安:《送气分调与相关问题》,台湾《史语所集刊》1989年第60本第4分,765—778页
何大安:《方言接触与语言层次——以达县长沙话去声为例》,台湾《史语所集刊》1990年第61本第4分,845—867页
何大安:《从中国学术传统论汉语方言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台湾《史语所集刊》1992年第63本第4分,713—731页
何大安:《六朝吴语的层次》,台湾《史语所集刊》1993年第64本第4分,867—875页
何大安:《刘宋时期在汉语音韵史上的地位——兼论音韵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2:历史语言学》,台湾史语所1994年,125—137页
何大安:《声调的完全回头演变是否可能?》,台湾《史语所集刊》1994年第65本第1分,1—18页
何大安:《古汉语声母演变的年代学》,《林炯阳先生六秩寿庆论文集》,洪叶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87—112页
何大安:《语言史研究中的层次问题》,《汉学研究》2000年第18卷特刊,261—271页;《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21页
何大安:《声韵学中的传统、当代与现代》,《声韵论丛》2001年第11辑,1—16页
何大安:《部首的迷思:〈度曲须知〉中的“属阴”与“属阳”》,《文与哲》2007年第10期,第361—375页
何大安:《从上古到中古音韵演变的大要》,《中国语言学集刊》2007年第1卷第1期,35—44页
何大安:《〈方音洗冤考〉的是非》,《长庚人文社会学报》2008年第1卷第1期,第1—18页;《汉语方言与音韵论文集》,编著者自印2009年,314—328页
何大安:《速率与续断——音韵史研究的新视角》,《语言学论丛》2008年第37辑,1—17页
何大安:《“阴出阳收”新考——附论:〈度曲须知〉中所见的吴语声调》,台湾《史语所集刊》2008年第79本第3分,第497—516页
何大安:《〈辨声捷诀〉的一种读法——附论:〈度曲须知〉中的“萨”“杀”的读音》,《汉语方言与音韵论文集》,编著者自印2009年,339—392页;《研究之乐: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寿辰学术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67—87页
何大安:《汉语方言与音韵论文集》,编著者自印2009年
何大安、杨秀芳:《南岛语与台湾南岛语》,远流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何昆益:《〈四声等子〉与〈切韵指掌图〉比较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何珍仪:《〈荀子补注〉之古音体系研究——兼论与杨倞〈荀子注〉古音注解之异同性》,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日]河野六郎:《河野六郎著作集》(4册),日本平凡社1979—1980年
洪 固:《〈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之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硕士论文,1970年
洪梅馨:《〈元曲选·音释〉音韵问题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洪惟仁:《日据时代的台语教育》,《台湾风物》1992年第42卷第3期,第52页
洪惟仁:《台湾语言危机》,前卫出版社1992年
洪惟仁:《台湾方言之旅》,前卫出版社1992年
洪惟仁:《闽南语经典辞书汇编》,武陵出版社1992—1993年
洪惟仁:《战后所编台湾十五音四种》,《台湾图书馆建馆七十八年纪念论文集》,台湾图书馆1993年,117—126页
洪惟仁:《小川尚义与高本汉汉语语音研究的比较——兼论小川尚义在汉语研究史上应有的地位》,《台湾史研究》1994年第1卷第2期,26—84页
洪惟仁:《〈汇音妙悟〉与古代泉州音》,台湾图书馆1996年
洪惟仁:《台湾话音韵入门——附台湾十五音字母》,复兴剧艺实验学校1996年
洪惟仁:《台湾文献书目解题:语言类》,台湾图书馆1996年;《福客方言综志》,南天书局1997年,335—440页
洪惟仁:《高雄县闽南语方言》,高雄县政府1997年
洪惟仁:《新竹市志·住民志·语言篇》,新竹市政府1997年
洪惟仁:《音变的动机与方向:漳泉竞争与台湾普通腔的形成》,台湾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洪惟仁:《方言学的体系:共时与历时的联系》,第二届语言、文献与调查学术研讨会,新竹师范学院2004年
洪惟仁:《小川尚义对汉语研究的贡献》,台湾语言学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台中教育大学2007年
洪艺芳:《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以敦煌通俗韵文为主》,台湾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
侯传勋:《中国语文津梁》,台湾维新书局1978年
[日]后藤朝太郎:《现代支那语学》,日本博文馆1908年
胡松柏:《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日]花登正宏:《〈古今韵会举要〉——中国近代音韵史的一个侧面》,日本汲古书院1997年
黄本元:《入声韵尾之研究——新汉音与闽南方言之关系》,台湾东吴大学硕士论文,1982年
黄典诚:《建瓯方言初探》,《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1期,255—259页
黄典诚:《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惠铃:《玄应〈一切经音义〉声母层次异读分析》,台湾《中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9期,83—128页
黄金文:《方言接触与闽北方言演变》,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16),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1年
黄金文:《从汉藏比较论上古汉语内部构拟》,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黄静吟:《论项安世在古音学上的地位》,台湾《中山中文学刊》1995年第1期,65—78页
黄俊杰、孙震:《傅斯年与台湾大学的教育理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卷第1期,94—98页
黄 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黄美金:《台湾南岛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汉学研究》2000年第18卷特刊,79—110页
黄柔钧:《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系联方法析论》,玄奘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黄婉宁:《〈说文〉音训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黄文芳:《汉语音韵学相关重要词汇同实异名比较研究》,成功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黄文慧:《试论〈群经音辩〉对〈经典释文〉的承继与变革——以唇音字为例》,第三十二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大学2014年;《声韵学通讯》2014年第24期,9页
黄小宜:《闽南韵书〈渡江书十五音〉及其鼻化韵母探讨》,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日]吉野秀公:《台湾教育史》,南天书局1927/1997年
[日]兼松礒熊:《台湾语发音学》,稻江义塾1899年
[日]菅野敦志:《台湾の言語と文字》,日本劲草书房2012年
简宏逸:《场所、影像、词书编纂:金尼阁的教育背景如何影响〈西儒耳目资〉》,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简宗梧:《〈经典释文〉徐邈音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70年
简宗梧:《〈经典释文〉引徐邈音辨证》,台湾《中华学苑》1971年第7期,55—72页
简宗梧:《徐邈能辨别轻重唇音之再商榷——兼论〈经典释文〉引又音的体例》,《声韵论丛》1994年第1辑,119—133页
江佳璐:《19世纪末中越边境粤语的语音变异现象》,《中国语言学集刊》2009年第3卷第2期,185—212页
江佳璐:《越南人说国语所表现的音韵系统》,《声韵论丛》2009年第16辑,255—278页
江佳璐:《越南汉字音的历史层次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江佳璐:《〈安南译语〉所反映的近代汉语》,第三十二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大学2014年
江举谦:《诗经韵谱》,东海大学出版社1964年;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0年
江俊龙:《台湾地区汉语音韵研究论著选介(1994—1998)》,《汉学研究通讯》2000年第19卷第1期,149—168页
江俊龙:《两岸汉语方言研究概况》,2005海峡两岸师范、教育大学校长会议暨大学语文教育政策学术研讨会,屏东教育大学2005年
江美仪:《孔广森之生平及古音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江敏华:《客赣方言关系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江敏华:《客赣方言滋丝音的演变》,《承泽堂方言论丛——王福堂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14年,157—183页
江秀铃:《清领时期旅人的台湾印象——以〈裨海纪游〉与〈李氏台湾纪行〉为例(1697~1874)》,台中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姜亮夫:《瀛涯敦煌韵辑》,鼎文书局1972年;《姜亮夫全集》第9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韩]姜松子:《十八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的“正音”性质》,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韩]姜忠姬:《〈五音集韵〉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7年
[韩]金东昭:《韩国语变迁史》,栗田英二译,日本明石书店2003年
金基石:《朝鲜韵书与明清音系》,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3年
[日]金井保三:《关于〈中原音韵〉》,日本《东洋学报》1913年第3卷,405—428页
[韩]金俊秀:《古文字特殊谐声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韩]金庆淑:《〈广韵〉又音字与上古方音之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韩]金庆淑:《试论上古汉语和古代韩语》,《声韵论丛》2000年第9辑,457—475页
[韩]金泰成:《黄侃古音学之研究》,台湾东吴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日]金田一春彦:《有坂秀世〈音韵论〉私观》,《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东京大学国语研究室1998年,1327—1340页
[韩]金相根:《韩人运用汉字与韩国汉字入声韵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2年
金彰柱:《建瓯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台湾东吴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金周生:《〈广韵〉一字多音现象初探》,台湾辅仁大学硕士论文,1978年
金周生:《元曲暨〈中原音韵〉“东钟”“庚青”二韵互见字研究》,台湾《辅仁学志》(文学院之部)1982年第11期,539—524页
金周生:《〈中原音韵〉入声多音字音证》,台湾《辅仁学志》(文学院之部)1984年第13期,639—726页
金周生:《宋词音系入声韵部考》,文史哲出版社1985/2008年
金周生:《〈中原音韵〉[m][n]字考实》,台湾《辅仁国文学报》1990年第6期,249—265页
金周生:《谈[-m]尾韵母字于宋词中的押韵现象——以“咸”摄字为例》,《声韵论丛》1991年第3辑,149—203页
金周生:《读曾运乾“喻母古读考”札记二则》,《声韵论丛》1994年第1辑,25—36页
金周生:《汉语唇塞音声母之分化可溯源于陆德明〈经典释文〉时代说》,《声韵论丛》1994年第1辑,135—174页
金周生:《〈中原音韵〉“鼻”字阳平音的来源与音读》,《声韵论丛》1999年第8辑,321—330页
金周生:《〈诗集传〉非叶韵音切语与朱熹读〈诗〉方法试析》,《声韵论丛》2000年第9辑,59—84页
金周生:《〈中原音韵〉“辨明古字略”再校》,台湾《辅仁国文学报》2001年第17期,165—189页
金周生:《〈正字通〉“先”韵字音考》,台湾《辅仁国文学报》2004年第20期,91—109页
金周生:《〈正字通〉整并〈广韵〉韵目考》,第二十二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台北市立师范学院2004年
金周生:《吴棫与朱熹音韵新论》,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
金周生:《〈正字通〉“真庚侵”“质陌缉”分韵》,台湾《辅仁国文学报》2006年第22期,73—103页
金周生:《〈切韵〉以前反切上字用字之探讨——以〈经典释文〉为研究范围》,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2012年
金周生:《从〈韵通〉注音论其归字的谬误》,台湾《辅仁国文学报》2013年第36期,35—56页
金周生:《〈类篇〉切语来源考论》,第三十二届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大学2014年;《声韵学会通讯》2014年第24期,7页。
康世统:《〈广韵〉韵类考正》,天一出版社1975年
康欣瑜:《〈集韵〉增收叶韵字字音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柯佩君:《〈韵通〉声母研究》,《南师语教学报》2005年第3期,91—122页
柯淑龄:《梦窗词韵研究》,《庆祝婺源潘石禅先生七秩华诞特刊》,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研究所中国文学系1977年,227—325页
柯淑龄:《黄季刚先生之生平及其学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82年
柯淑龄:《从黄季刚先生“古无上声说”论古声调》,《陈伯元先生六秩寿庆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457—478页
柯蔚南:《西汉声母探讨》,台湾《清华学报》(新)1982年第14卷第1、2期合刊,111—133页
柯蔚南:《东汉音注的声母系统》,《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67—192页
柯响峰:《曾运乾韵学研究》,玄奘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柯懿芝:《蒋骥〈楚辞说韵〉研究》,台湾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孔品淑:《宋代语音及其与现代汉语方言的对应》,台湾东吴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孔仲温:《〈韵镜〉研究》,学生书局1987年
孔仲温:《殷商甲骨谐声字之音韵现象初探——声母部分》,《声韵论丛》1992年第4辑,15—42页
孔仲温:《论重纽字上古时期的音韵现象》,《声韵论丛》1997年第6辑,245—284页
孔仲温:《孔仲温教授论学集》,学生书局2002年
赖淑芬:《台湾南部客语的接触演变》,新竹教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日]赖惟勤:《中国音韵论集》,日本汲古书院1989年
赖文英:《语言变体与区域方言——以台湾新屋客语为例》,台湾师范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
兰亚秀:《福州音系》,《文史哲学报》1953年第6期,241—331页
李柏翰:《〈山门新语〉音韵研究》,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第8编第17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年
李柏翰:《明清悉昙文献及其对等韵学的影响》,台湾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李春永:《吕介孺及其音学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李存智:《〈韵镜〉集证及研究》,东海大学硕士论文,1990年
李存智:《秦汉简牍帛书之音韵学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
李存智:《从日本吴音的形成及其现象看闽语与吴语的关系》,《文史哲学报》1999年第51期,197—199、201—221页
李存智:《介音对汉语声母系统的影响》,《声韵论丛》2001年第11辑,69—109页
李存智:《合韵与音韵层次》,《汉藏语研究:龚煌城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语言学所2004年,663—694页
李存智:《上博楚简通假字音韵研究》,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李存智:《汉语语音史中的塞音声母》,台湾《政大中文学报》2014年第21期,163—212页
李德春:《韩文与中国音韵》,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8年
李德春:《中韩语言文字关系史研究》,延边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方桂:《藏汉系语言研究法》,《国学季刊?
  辞典简介 本册工具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一,共收录103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