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3-4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高等学校)                     CAJ格式文件下载   PDF格式文件下载   Excel格式文件下载   报表预览
【条目主要内容】 条目所含内容: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 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 公共财政教育经费
  • 教育事业费
  • 基本建设经费
  • 教育费附加
  • 科研经费
  • 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 彩票公益金
  • 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
  • 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
  •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
  • 捐赠收入
  • 事业收入
  • 学费

条目涉及地区: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大连......
条目年份跨度:
  • 2017

【条目出处】 2017.《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第三部分 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收入>>3-4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高等学校).第122-123页
【本年鉴指标解释条目】
【历年相同条目】 [1].3-4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高等学校).2017.《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第三部分 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收入
[2].3-4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高等学校).2016.《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第三部分 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收入
[3].3-4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高等学校).2015.《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第三部分 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收入
【同栏目条目】 [1].第三部分 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收入
[2].3-1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3].3-2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4].3-3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高等学校)
[5].3-4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高等学校)
[6].3-5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普通高等学校)
[7].3-6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普通高等学校)
[8].3-7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普通高等本科学校)
[9].3-8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地方普通高等本科学校)
[10].3-9 教育经费收入情况(普通高职高专学校)
【其他地区同主题条目】 山西省 全国范围 湖南省 河南省 安徽省
[1].15-1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活动概况(一)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1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活动概况(一)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78-479
[2].15-2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活动概况(二)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2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活动概况(二)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0-481
[3].15-3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人力概况(一)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3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人力概况(一)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2-483
[4].15-4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人力概况(二)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4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人力概况(二)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4
[5].15-6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经费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6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经费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5
[6].15-8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研究与发展机构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8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研究与发展机构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6
[7].15-9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研究与发展项目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9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研究与发展项目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6
[8].15-10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10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7
[9].15-11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国际科技交流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11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国际科技交流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7
[10].15-12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成果获奖 第三部分 高等学校>>十五 高等学校>>15-12 地方高等学校及附院科技成果获奖 2009,《山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