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指标解释                     CAJ格式文件下载   PDF格式文件下载
【条目主要内容】
  • 生产税
  • 生产补贴
  • 消费支出
  • 住户
  • 经营活动
  • 第一产业
  • 经营费用
  • 固定资产折旧
  • 服务业
  • 住房
  • 净收入
  • 大型农机具
  • 退耕还林还草
  • 辅助活动
  • 离退休金
  • 第二产业
  • 扶持农业
  • 扣除
  • 社会组织
  • 经常性

条目涉及地区:全省范围

【条目出处】 2014.《辽宁统计调查年鉴》 >>三 新口径城乡居民生活统计资料>>指标解释.第159-160页
【本年鉴指标解释条目】
【历年相同条目】 [1].指标解释.2015.《辽宁统计调查年鉴》.二、生产资料价格统计资料
[2].指标解释.2015.《辽宁统计调查年鉴》.三、新口径城乡居民生活统计资料
[3].指标解释.2014.《辽宁统计调查年鉴》.二、生产资料价格统计资料
[4].指标解释.2014.《辽宁统计调查年鉴》.三、新口径城乡居民生活统计资料
[5].指标解释.2014.《辽宁统计调查年鉴》.六、农民工统计调查资料
[6].指标解释.2013.《辽宁统计调查年鉴》.二、生产资料价格统计资料
[7].指标解释.2013.《辽宁统计调查年鉴》.四、农村居民生活统计资料
[8].指标解释.2013.《辽宁统计调查年鉴》.六、农民工统计调查资料
[9].指标解释.2012.《辽宁统计调查年鉴》.二、生产资料价格统计资料
[10].指标解释.2012.《辽宁统计调查年鉴》.四、农村居民生活统计资料
【同栏目条目】 [1].三、新口径城乡居民生活统计资料
[2].新口径调查户基本情况
[3].新口径常住劳动力情况
[4].新口径全体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5].新口径全体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
[6].新口径全体及分城乡居民人均总收入情况
[7].新口径全体及分城乡居民人均总收入(未扣除生产费用)构成
[8].新口径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9].新口径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10].新口径人均生产经营费用支出情况
【其他地区同主题条目】 重庆市 浙江省 云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西藏自治区 天津市 四川省 世界与其他国家与地区 上海市 陕西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全国范围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江西省 江苏省
[1].表7.8 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构成情况(2016-2017年) 第7章 人民生活与物价>>表7.8 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构成情况(2016-2017年) 2018,《重庆统计年鉴》,155
[2].表11.8 农村基本情况(2016-2017年) 第11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表11.8 农村基本情况(2016-2017年) 2018,《重庆统计年鉴》,232
[3].表7.7 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构成情况(2014-2015年) 第7章 人民生活与物价>>表7.7 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构成情况(2014-2015年) 2016,《重庆统计年鉴》,150
[4].2-5 全体居民人均总支出情况(2014-2015年) (二) 人民生活>>2-5 全体居民人均总支出情况(2014-2015年) 2016,《重庆调查年鉴》,19
[5].2-10 全体居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和现金消费支出情况(2014-2015年) (二) 人民生活>>2-10 全体居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和现金消费支出情况(2014-2015年) 2016,《重庆调查年鉴》,24
[6].2-13 全体居民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支情况(2014-2015年) (二) 人民生活>>2-13 全体居民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支情况(2014-2015年) 2016,《重庆调查年鉴》,27
[7].2-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10-2015年) (二) 人民生活>>2-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10-2015年) 2016,《重庆调查年鉴》,34
[8].2-24 城镇居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和现金消费支出情况(2014-2015年) (二) 人民生活>>2-24 城镇居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和现金消费支出情况(2014-2015年) 2016,《重庆调查年鉴》,38
[9].2-32 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情况(2014-2015年) (二) 人民生活>>2-32 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情况(2014-2015年) 2016,《重庆调查年鉴》,46
[10].2-37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和和现金消费支出情况(2014-2015年) (二) 人民生活>>2-37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和和现金消费支出情况(2014-2015年) 2016,《重庆调查年鉴》,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