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国土面积和人口                     CAJ格式文件下载   PDF格式文件下载   Excel格式文件下载   报表预览
【条目主要内容】 条目所含内容:
  • 国土面积
  • 德意志联帮共和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巴西
  • 墨西哥
  • 尼日利亚
  • 埃及
  • 印度尼西亚
  • 保加利亚
  • 罗马尼亚
  • 南斯拉夫
  • 匈牙利
  • 波兰

条目涉及地区:世界;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埃及;尼日利亚;墨西哥;巴西;
条目年份跨度:
  • 1982
  • 1981
  • 1971

【条目出处】 1983.《中国统计年鉴》 >>附录二 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同国外比较>>国土面积和人口.第561页
【本年鉴指标解释条目】 [1].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历年相同条目】 [1].附录1-1 国土面积和人口(2017年).2018.《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一 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2].附录2-1 国土面积和人口(2016年).2017.《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3].附录2-1 国土面积和人口(2015年).2016.《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4].附录2-1 国土面积和人口(2014年).2015.《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5].附录2-1 2012年国土面积和人口.2014.《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6].附录2-1 2011年国土面积和人口.2013.《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7].附录2-1 2010年国土面积和人口.2012.《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8].附录2-1 2009年国土面积和人口.2011.《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9].附录2-1 2008年国土面积和人口.2010.《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10].附录2-1 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2009.《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 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同栏目条目】 [1].附录二 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同国外比较
[2].国土面积和人口
[3].森林、草原和水力资源
[4].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5].在业人数
[6].国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7].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8].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9].能源生产和消费
[10].煤炭产量和发电量位次
【其他地区同主题条目】 重庆市 浙江省 云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天津市 台湾省 四川省 世界与其他国家与地区 上海市 陕西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全国范围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江西省 江苏省
[1].5-1 人口概况 第一篇 20城市基本情况与人口特征>>一、各城市基本情况>>5 重庆市基本情况>>5-1 人口概况 2003-2004,《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21
[2].3—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户籍统计)(2002年) Ⅰ 综合篇>>三 人口与就业>>3-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户籍统计)(2002年) 2003,《重庆统计年鉴》,184
[3].2—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Ⅰ 综合篇>>二、人口与就业>>2-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2000,《重庆统计年鉴》,66-67
[4].2—1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I 综合篇>>二、人口与就业>>2-1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1998,《重庆统计年鉴》,63-64
[5].2—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Ⅰ 综合篇>>二、人口与就业>>2-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1999,《重庆统计年鉴》,220-221
[6].3—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户籍统计) Ⅰ 综合篇>>三 人口与就业>>3-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户籍统计) 2002,《重庆统计年鉴》,126
[7].3—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户籍统计)(2000年) 综合篇>>三 人口与就业>>3-3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户籍统计)(2000年) 2001,《重庆统计年鉴》,214
[8].2-1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Ⅰ 综合篇>>人口、从业人员和工资>>2-1 户数、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1997,《重庆统计年鉴》,37-38
[9].20-1 人口概况 2002-2003,《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