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首页
用户指南
|
登录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统计数据检索
统计数据分析
统计年鉴导航
我的统计数据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Frontiers in China期刊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引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图书全文库
中国专利数据库
中国标准数据库
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
国外标准数据库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
统计年鉴导航
目 录
编委会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安徽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第二章 安徽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
第三章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分析
第四章 安徽城市群(圈)发展分析
第五章 安徽城市辐射力评价
参考文献
项目支持
年鉴中文名
年鉴英文名
历任主编
本年鉴检索
逻辑
检索项
检索词
条目题名
正文
《安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An hui Province City Development Report)
年鉴年份
:2016
卷
:
主编
:周加来 主编
主编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出版者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4
ISBN
:978-7-5650-2708-6
内容简介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也相应进入快速发展期。历史地看,城市化进程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相同步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时至今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一些国家,往往一个城市或城市群的经济就能左右该国的国民经济。因此,有关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全世界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安徽财经大学城市与县域经济研究学科特区一直致力于安徽省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连续10年发布的《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报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2015年首次推出《安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6年再次推出《安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皆为安徽城市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书内容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安徽城市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主要从安徽省城市经济总体运行概况、发展动力、与长三角城市的比较、与全国主要城市的比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研究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城市经济总体运行概况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安徽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建设成效突出,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发展动力方面着重分析了消费、投资、对外贸易三大主体,2014年安徽省城市经济发展动力总体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平稳增长。与长三角城市的比较主要从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财政金融和国内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表明,安徽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差距显著,人均产值较低,增长率差别较大;三产占比较小,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财政各市差别较大,金融发展潜力大;国内贸易增幅较大,外贸需求不足。以合肥市为代表的安徽城市与全国主要城市进行的比较也从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财政金融和国内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表明,安徽城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整体排名靠后;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亟需优化;财政收支平稳增长;投资贸易有待提升。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抓住多重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畅通融资渠道,推进消费外贸转变;融入长三角,形成产业集群;重视传统特色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二章为安徽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本章从综合竞争力、发展速度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活力竞争力和人力资本竞争力等维度对安徽省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从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综合竞争力分析发现,合肥、阜阳以及芜湖等市综合竞争力强,而黄山、池州以及铜陵等市综合竞争力较弱。由于合肥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其他城市而言较完善,其产业结构也比其他城市更合理,产业规模远大于安徽省其他地级市,而且人力资本和资源禀赋都大大优于其他城市,使得合肥市产业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经济充满活力。竞争力较差的城市像黄山市、铜陵市等由于市基础设施不行,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规模小再加上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都低于其他市致使经济产量小,经济发展速度慢,综合竞争力弱。受资源、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以及产业规模小且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黄山、铜陵等市大力发展经济受到很大阻碍。建议综合竞争力较差的城市应该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市像合肥、阜阳以及芜湖等在发展本市经济的同时应加大对黄山、铜陵等市的经济交往,共同为安徽省经济注入活力。
第三章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发展战略及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49.15%,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和一些发达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等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由于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各中心城市难以聚集外部要素、资源,在带动推进安徽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未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安徽城市群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安徽城镇布局体系逐步优化,城镇空间将发展形成“一圈一带一群”,在此基础上,未来将加快形成“两圈两带一群”;全省重点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且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逐年增强;农业人口市民化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政策建议表明,安徽省要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考虑几点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和谐发展;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深化治理结构,和谐城乡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推行持续发展;建设统一要素市场,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四章分析了安徽省三大城市群发展情况。本章主要从城市群总体经济概况、省内三大城市群横向对比以及与南京都市圈纵向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安徽省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三大城市群发展不平衡经济差异显著、各城市群内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有待加强;此外与南京都市圈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鉴于此,安徽省三大城市群应该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继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统筹三大城市群共同发展、优化产业升级、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突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以此来提高安徽省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差距。
第五章是关于安徽省城市辐射力的研究。本章主要从安徽省城市辐射力比较排名、城市辐射力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提升城市辐射力对策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安徽省城市辐射力比较排名中,发现城市辐射力最强的区域为皖中地区,其次为皖北地区,最末为皖南地区。其中,合肥、马鞍山等城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并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而安庆、黄山等辐射力较弱的城市则接受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城市辐射力影响因素方面,城市辐射力大小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包括经济、政治、基础设施、人文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城市辐射力的对策措施。由于安徽省城市辐射力之间存在差异较大,建议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文化事业和发展交通设施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各城市的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安徽省城市总体辐射力水平。
最后,报告得到了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安徽财经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感谢校内、校外专家的建设性修改建议。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本书中错漏缺点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市(县)领导不吝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
页数:
198
字数(千字):
205
定价:
38.00